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
大運河是活態的線性遺產,沿線地區人口集聚、建設活動頻繁,如何協調好保護利用與發展建設,需要發揮各方智慧。
延綿曲折、浩浩湯湯,大運河蜿蜒3000多公里,從古至今滋養著無數人。2014年,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5年來,保護利用運河文化遺產的實踐不斷豐富。
與其他文化遺產不同的是,大運河是我國首個活態的線性遺產,途經8個省市,運河沿線多是人口集聚、建設活動頻繁地區,如何解決保護利用和發展建設的矛盾,考驗著各方智慧。
有一個細節,運河沿線百姓臨水而居,習慣到河邊洗滌,申遺成功后,為了預防河水被污染,這一行為被很多地方禁止。一邊是老百姓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,一邊是運河保護的需求,遺產保護隨著時代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。最近,在世界遺產點段紹興八字橋街區,封堵河埠頭一事就引發熱議。社區為了防止百姓到河邊洗滌,修建花壇作為隔離,沒想到又引發了不同的聲音,認為此舉妨礙景觀。最終,社區拆除了花壇,居民不再去運河邊洗滌,社會也增強了保護意識。整個過程中,居民、社區各方積極參與,普及了運河保護理念,起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應該看到,運河遺產的保護利用中,還存在不少問題:協調機制不健全,缺乏協調各個區域、部門協作的有效平臺,難以形成運河遺產保護、傳承、利用的合力;專業人才不足,一些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及時保護修繕,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力不足;文化價值亟待挖掘,沿線遺產活態傳承、轉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有待拓展;發展建設中,運河遺產環境形勢日益嚴峻,生態承載功能減弱……這就需要公眾、政府、媒體等一起努力,呼吁更多社會力量加入,讓保護大運河理念深入人心,紓解運河遺產保護和人們生活、建設發展的矛盾。
歷史上,大運河的保護利用留下了豐富的經驗。如今,大運河保護利用進入了新的階段。期待集合各方力量,創造更為生動的實踐,提升運河保護意識,為運河文化賦能。
上一篇:山海風光見證綠色發展
下一篇:初心不泯,使命如磐,荒漠變綠洲